《未曾有因缘经》野干说法:
(白话译文)
“还有四种方法可以制服六根,一是慈心,二是悲心,三是喜心,四是舍心。这四种称为四无量心。”
帝释天主问道:“怎样施行慈心呢?”
野干说:“见到人有灾厄,应当起慈心——帮助救护,令得其所。
什么是悲呢?见到众生因为无明爱渴,造作生死业缘,轮转五道,受苦无休,不能解脱,所以不能懈怠,应该精进修习智慧,速证佛果。成佛后用智慧光明破除众生无明黑暗,令见光明,免除种种痛苦,业因缠绑。虽然没有成佛,凡是所做的一切善业都回向众生,愿其安乐,众生罪业,我来代替,这是悲心。
(慈和悲是不能分开的,单单是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,单单是悲就缺少了慈爱的行动)
什么是喜呢?如果见到世人修行善业,求三乘佛果,一定鼓励帮助、随喜赞叹。见到他人欢乐,自心亦喜,见到貌美端正的人,勇敢健壮的人,以及富贵的、有智慧的人,见到有慈悲心的人,孝顺的人,总之一切善人,都鼓励帮助,随喜赞叹。这是喜心。
什么是舍呢?凡所做一切功德,有恩于人,不希望得到现报,不希望此生得报,也不希望将来的回报,这是舍。
这四件事做到了,叫做四无量心。
众生无量无边,所以慈心也无量无边,悲心、喜心、舍心同样无量无边。所以叫四无量心。加上前面六波罗蜜(六度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),称为十波罗蜜。这十波罗蜜包括了一切菩萨道的修学。“
(经文)
复有四事。调伏诸根。何谓为四。一者慈心。二者悲心。三者喜心。四者舍心。是为四事。名无量心。
天帝问曰。云何行慈。野干答曰。见苦厄人。当起慈心。为作救护。皆令得所。
何谓为悲。见诸众生。无明爱故。造生死业。五道受苦。不能自免。是故我今不应懈怠。当勤精进。修习智慧。速成佛道。得佛道已。当以智慧光明。照除众生无明黑闇。令见大明免众苦缚。虽未成佛。凡所施为。一切善业。回施众生。令得安乐。众生有罪。我当代受。是名悲心。
何谓为喜。若见世人修行善业求三乘果。劝助随喜。见受乐人。心亦随喜。见端正人。见勇健人。见富贵人。见智慧人。见慈心人。见孝顺人。以要言之。一切善人。劝助随喜。是为喜心。
何谓为舍。凡所施为。一切功德。行恩于人。不望现报。不望生报。不望后报。是名为舍。
成就四事。名四无量心。众生无量故。慈心无量。众生无量故。悲亦无量。众生无量故。喜亦无量。众生无量故。舍亦无量。是故名为四无量心。连前六度。名十波罗蜜。十波罗蜜。总摄一切菩萨道行。
...
拓展阅读(佛经相关文章):从佛经中看菩萨该如何修六度
推荐几篇很好的文章:“从佛经中看什么是见性”、“从佛经中看什么是闻性”、“从佛经中看什么是六解一亡”、“《楞严经》精华篇:七处征心”、“《占察善恶业报经》中,地藏王菩萨开示的唯心识观法门”。